这里的西河我只能理解为西段的黄河流域,大体是银川以上吧,拓展到古人认可的晋陕黄河以西也可以。至于沮水,本来是汉水的别源,源出陕西省略阳县,东流至勉县,与汉水西源合,沮水这里应该指古汉水,后来不是有蜀王弟在此建立苴国吗。现在的汉水是向东南从武汉汇入长江的,但我好像记得有一证据,古汉水曾经是向西流,从略阳县向南汇入了嘉陵江,从重庆汇入长江的,不信你去看看地图。现在汉水略阳段向南还是嘉陵江,向东南流的今汉水有人工因素。不管汉水武汉入长江,还是重庆入长江,这汉水以西、金沙江以东,长江上游以北,加上银川以南的黄河流域,就是古雍州(含梁州)的地盘,这当然不是燧人氏的地盘,是尧舜的地盘,至少是夏王朝的地盘,燧人氏的地盘早已遍及全球。
以上论述能否进一步坚定燧人氏及其心念的雷泽就是四川盆地及成都平原(西海)的论点呢?如果不够,我们再看看下面史料。
《周礼》注:“雷泽在成阳”。《史记》作城阳,帝尧都成阳。很多论述表明,成阳即城阳即阳城,就是大禹的都城三星堆,处成都平原内海(西海)边,后面专论。
《史记·五帝本纪》道:“舜耕历山,渔雷泽”,又注引《山海经》道:“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这里说清楚了舜帝的活动范围,雷泽渔猎,历山耕作,应该是指西海及湔山。
《山海经·海内东经》道:“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卷六道:“雷泽当作震泽。”此以震卦所象为雷。《淮南子·坠形训》道:“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高诱注:“雷泽,大泽也。鼓,击也;熙,戏也”。这代表时人对雷泽的敬畏和崇敬,从而演化为一个龙图腾具象,来进行祭祀展示。
《禹贡》曰:“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这里描绘川西几条河流夏天汇集成大泽(西海),然后向南流经雅安攀枝花方向,澭沮会同西海,雷泽即雷夏既泽,龙泉山东面的沱江、涪江、嘉陵江流域种桑养蚕的农耕生活,依丘而建居住环境。
《水经注.瓠子河》载:“瓠河又左经雷泽北,其泽蔽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既舜所渔也。泽之东南即成阳县。”《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瓠瓜,为葫芦科葫芦属一年生蔓性草本。瓠瓜幼果味清淡,品质柔嫩,适于煮食。瓠是原始社会人们采食用的葫芦瓜类,瓠子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由生食向熟食发展过程中所食用的素食食物之一。瓠子开花多,意味着产量大,人们能吃饱。所以当时人把瓠作为图腾,认为瓠花比什么花都美丽动人。中华之华字源于曾在雷泽居住并生育了伏羲氏的华胥之华即花和瓠的崇拜。瓠子河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一条河流,也是中华大地历史上唯一以瓠子命名的河流,这条河对华胥氏的生存繁衍和当时的原始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名称的产生肯定与这一地区当时盛产瓠子有关,可至今瓠瓜仍然是川西百姓餐桌上的常备蔬菜,难道是巧合?川西野生物产丰富,是早期农业源头,不仅有瓠瓜,还有永远让人饿不死的东西,《史记.货值列传》载,“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正义》曰:“蹲鸱,芋也,言邛州临邛县其地肥又沃,平野有大芋也。《华阳国志》云汶山郡都安县有大芋如蹲鸱也”,汉画像砖中不乏种芋的画面。
我们解释上述方位,瓠河在成都平原(西海)北,瓠河边有泽在阳城(广汉三星堆)故城西北十余里,是过去华胥氏成就大业的地方,这个池塘东西长二十里,南北宽十五里,这里就是舜帝渔猎的地方。池塘的东南就是成阳县。这样梳理方位,瓠河必定是今天的湔江及下游鸭子河,由于地貌不稳定的原因,瓠河同其他川西河流一样,经常改道,河岸形成内湖水泽非常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