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夜色笔下阁>青春都市>蜀源四万年 > 040 第七章 “资阳人”在“河出昆仑”耕耘文明(三)
    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始终被自然进程所规定。第四纪冰期结束以后,四川盆地才开始出现大河现象,大河现象构成农业文明得以发生的自然基础。40000年前,从川西山地来到了相对温暖的盆地的遂人,逐渐告别采猎转向农耕,在抵御严寒和猛兽中强健体魄,磨炼技艺,增长心智,迈向了现代人类的行列,开创昆仑纪文明,构建人类伊甸园,亦即《山海经》中的“都广之野”。人类在大自然的逼迫下完成了这一创举。他们被古籍称为牙人、雅人、蜀人、夏人、开明人。

    当初的四川盆地也并非动物伊甸园,除了依然寒冷(较山地高20度),融冰满溢,洪水肆意,乱石嶙峋,森林茂密,湖泊沼泽纵横,虎豹财狼当道,披毛犀凶猛,巨象争霸,生存环境恶劣,为挣得生存空间相互厮杀,险象环生,“资阳人”和南迁的猛犸象等各种动物聚集,生存同样举步维艰,随时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历经万年磨难,才走向农业文明。

    1920年代,前苏联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提出栽培植物起源多中心说,后来发表《育种的植物地理学基础》,进一步提出作物的八大起源中心说,认为中国中部和西部山岳及其毗邻的低地在内是世界栽培植物八大起源中心之一,对农作物起源的科学论证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

    一般人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认为农业文明是人类智慧伸展的选择性产物,这个说法不成立。人类文明不是人类选择和设计的结果,人类文明完全是一个自然自发过程。当人类躲避冰期极寒,从川西高山峡谷逼迫来到相对温暖潮湿的四川盆地后,虽然摆脱了生死问题,依然不能解决生存问题。温暖潮湿、河网密布的四川盆地没有足够的果实采摘,没有足够的猎物可以果腹,他们被迫进行新的艰难的尝试,寻求新的、可以替代的、稳定的食物来源,这便是农业文明的开端。

    农耕文明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自然条件。从空间上讲它该在河流的支流上;从大的气候条件来说它是在一个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区里面,春播秋收,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发展模式。比如位于北纬30度附近的沱江流域及四川盆地。一个小聚落在长期的野生作物收获过程中,发现了小米或水稻等的生长规律,就开始了有意识地在春天播种,期待更多更集中的生成。他们春天播种下去,老天爷就开始下春雨,夏天快速生长,秋高气爽收获,年年如此,经验逐渐丰富,劳作手段逐渐提高。假如是在黄河流域、两河流域、或尼罗河,大自然所提供的气候条件就不具备这样的组织生产的模式。这些地区降水稀少,雨季集中,需要水的时候没有水,不需要水的时候集中降水,这对于农耕来说是致命的缺陷。这些地区发展农业需要成熟的农耕技术的支持才能完成,需要治理水环境的技术和庞大的社会结构来完成,所以它就不可能产生最原创的农耕文明。

    农业文明的开端绝非易事。人类甚至猿类由于环境和食物的改变,就会出现大脑新皮层,人类甚至比猿类多了一点东西,这就是额叶前皮层。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由于分化度过高,功能过高,不得不把基础功能丢失一部分,否则细胞的生物能量不足以维系细胞结构,这又导致大脑细胞出现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没有再生能力。我们身体的任何细胞如果受到损伤,比如表皮被划伤,它是有再生能力,上皮细胞增殖会把伤口覆盖原样覆盖。可是大脑细胞居然完全丧失再生能力,一旦死灭不能再生,只有瘢痕组织长入,这就是为什么脑溢血脑血栓造成脑组织损伤恢复度很低的原因。人类大脑皮层细胞功能过强,还带来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它居然只能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代谢的来源。所有细胞包括3.8亿年前单细胞,一直到今天的人体细胞,都可以借助资源能量来源获得能量,就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人类在选择和培育新食物来源,也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漫长过程。把草本植物中颗粒较大的植物(现代人起名禾本科植物)栽培驯化成粮食,并不是那么容易。比如在禾本科植物资源丰富的两河流域,为什么最早培育的豆科植物是鹰嘴豆而不是其他,是因为所有的豆科植物,豆就是它的种子,当种子一旦成熟,豆荚一定会自然裂开,从而把自己的种子撒播出去,否则这个物种会灭绝的。人们发现只有鹰嘴豆中有极少数豆夹成熟的时候豆荚不开,人类才能集中化采摘。因为这么一小点点的差异,人类培育的豆科植物的起源不知道需要探索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