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了……”
朱高燧走在整洁的大街上,随意地打量着仅仅一个月就繁华起来的三山县,以及中心的县城,他满意地点了点头,“是时候该给家里回个信了,现如今父皇也应该初步掌握朝堂政局了吧?”
思索着,他又溜溜达达地在三山县转悠了一圈,凡是看到的百姓,没有一个不高兴的。
粮食有了。
还有了更好的分配方式,更有了安全保障,他们内心里此时此刻都高兴到了极点。
曾经的乱象,再也没有了。
曾经被欺辱的过去,就这么过去了。
每个三山人的脸上,都绽放出了腼腆且开心的笑容。
回到刚刚拆除宫殿建立起来的官衙,朱高燧随意地在后院里找了个位置,拿出写了半篇的书信继续写了下来。
“皇三子朱高燧奏报。”
“儿臣三叩九拜,叩首叩首。愿父皇身体安康,寿享万年。”
“儿已到达海上,身体健康,吃的也好,还捕获了不少大鱼,却都因无法长久保持鲜嫩而不能送与父皇享用,儿愧疚。”
“于海上时,儿臣心中日思夜想父皇与幕后,耳畔皆是父皇教导,脑海尽是皇祖父谆谆而导。”
“初站,儿到了琉球,发现此处正有盗匪横行,欲对儿臣行凶,幸赖皇祖父在天有灵庇护,父皇口含天宪之念叨,才能安保平安。”
“登陆三山后……”
奉天殿。
经过一个月,这里早就修缮好了,朱棣正静静地听着身旁的三宝太监念着书信,心神也似乎跟着到了海上。
“儿臣本来就此要离开,并且前往倭国一行,想得知为何倭寇如此横行不法,期望令其王侯加以约束,然而当地百姓却不愿儿臣离开,其中以皇祖父遣来之福建三十六人,更是带领岛上移民归附大明。
儿不该私行决断,询问长史后,他本要生出野心,儿臣吓唬一番后,他老老实实地说,既有教化之功于面前,如何能弃之不顾?
儿臣想,父皇刚刚登基,也未曾有他国使臣进献,而这三山岛遗民有数万之人,皆向往我大明繁华,不若令其归附,也算一桩好事。”
“好!”
听到这里时,朱棣忍不住点点头,笑着道:“做得好,不过就是不够果断,既是愿意归附,便该给予这三山岛百姓机会,俺可不会拒绝。”
陛下,朕啊,您该用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