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陕北献俘人员归洛。为了迎接这些远征将士的代表们归国,行台特意罢事一日,自沈大将军以降,俱都出洛相迎。
毕竟,这应该算是行台创建以来,第一次威远伏边,得胜归师。之前无论是陇右,又或者辽地,那都是诸夏故壤,是收复而非开创。
这一日,也有众多洛阳城池内外周边民众相扶观礼,急切想要欣赏这些马踏阴山的勇士们是怎样英姿。
但这一点,民众们便要失望了,因为出现在他们视野中的,并不是一支军容盛壮、趾高气扬的雄锐之师。
相反的,乍一望去,这支人数约在两千余众的队伍显得有几分颓丧,他们连基本的甲械都未有装备,只是寻常的麻衣袍,且不乏人或躺或卧于车驾上,即便是行走队列之内,也多有佝偻之态,使得队列更不整齐。
而且在这些将士们裸露在外的手、脸上,还分布着众多的疮疤,望去显得不乏恐怖。如是整支队伍所透露出来的气息,更近似一支流民队伍,与人们期待中那种王师该有的雄壮英姿相去甚远。特别队伍前前后后还有着百数辆的大车,有的载运着伤卒,有的则堆放着硕大箱笼,这更让杂乱行走其中的人众变得不再起眼。
“这是怎么回事?不是说王师塞边大胜,兴复朔方故郡?”
“这些军众多是伤患……”
围观人众自是议论纷纷,而早在旧洛军城外的广场上等候的沈大将军并行台文武们,在眼见这支队伍渐行渐近之际,更是起身离开了坐席,亲自趋行迎上。
行走在队伍最前方的,是一名十仈jiu岁弱冠少年兵长,他毕身素缟,手上、脸上同样分布着大片的冻疮遗留下来的伤疤,这少年兵长徒步扶住摆放在马车上的棺柩缓缓而行。
“大将军,这一位便是薛涛将军家门贤幼。”
待到沈大将军行至近前,早有负责接引献俘的谒者自队伍中快步行出而作介绍。
沈哲子旧年行过河东,倒是见过薛涛的儿子薛强,但是记忆中的形象已经与眼前这个沉默且满脸疮疤的少年兵长大不相同。
他又前行一步,薛强才后知后觉,忙不迭收回搭在棺木上的手掌,匆匆下拜:“末、末将参见大将军……”
沈哲子见状,心中更生感慨,他抬手抚向薛强发顶,凝声道:“生则伟岸丈夫,死则壮烈英魂,行台同侪,感激在望,儿辈无需失怙为患,荫泽绵长,永不失眷。”
听到大将军此言,原本归途一路悲痛早已经沉淀下来的薛强再次悲情决堤,再次嚎啕大哭起来,叩首道:“殊恩无以报,死战亦无悔!先烈已矣,后继不绝,河东壮儿,勇为大将军效命!”
“先烈已矣,后继不绝!”
队伍中将士们伏地叩呼,语调虽不高亢,但那股决然却令闻者色变动容,更觉行台王师悍勇敢战,已是深入骨子里的精神,并不因外表如何而有丝毫折扣。
沈哲子大退数步,而后展开两臂,面向这些凯旋但却伤痕累累的士卒们深揖一礼,又张口大声说道:“深情壮义,铭刻肺腑!来年北伐竟功,盛世重塑,战阵伤残若有一人孤弱无养,则沈维周天人共厌!”
之后正式的呈献俘获斩首,那些车驾上箱笼被一一打开,大量经过处理的首级,成堆摆放在军城外的广场上,那画面更给围观民众们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与那些伤残士卒稍显落拓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师壮武!”
广场周边响起民众们此起彼伏的喝彩声,其中也不乏稍显稚嫩的吼叫声,馆院学子如沈勋之流,向来标榜英雄而自美,这样的场合,他们哪能错过观礼。
更何况为了今次的献俘礼仪,馆院还放假一日,就是要让这些不谙世事的学童们看清楚,他们所以能够安乐无忧的学习、嬉戏,正是因为有着成千上万的王师将士以生命为他们阻拦灾祸,擎托起一片富足安逸的天地!